

體育課上,他總站在隊尾,校服讓他穿得黢黑,幾乎看不出原色。在自由活動的時候我把他叫在一邊詢問情況,他只是默默摳著手指頭不說話。放學后我聯(lián)系了做體育服裝的廠家,為他訂做了兩套球衣。當我把包裹遞給他時,小家伙的眼角流下了眼淚。

工作之余我時常在思考,我們當前所做的工作對青少年到底有什么意義?是否真的能促進基層體育發(fā)展?通過切身參與體育支教工作我認識到,體育支教絕非簡單的技能傳授,而是以運動為媒介的生命啟蒙工程,它通過獨特的具身認知模式,重塑青少年的“精神骨骼”!
支教前,自己總覺得體育課有多么的簡單。到了鄉(xiāng)村學校才知道,體育課壓根不是照著教案教就行?;鶎芋w育的現(xiàn)狀并不樂觀,場地、器材等一系列的制約因素阻礙著山區(qū)的孩子們對體育活動的熱情;甚至因為家長老師所謂的“體育無用論”更是澆滅了孩子們心中的火焰。很多鄉(xiāng)村的孩子身體不協(xié)調(diào),有的怕摔,連三步上籃都不敢試。課上我要一點點帶著他們克服膽怯,手把手教動作,慢慢發(fā)現(xiàn)耐心不是天生的,是被逼著練出來的。

在支教的日子里,我和孩子們天天泡在一起。帶著他們在坑洼不平的操場上跑步,用廢舊輪胎教他們練體能,看他們從跑兩步就喘粗氣,到能組隊打一場像模像樣的籃球賽。有個特別調(diào)皮的男孩,因為我總陪他加練,后來竟主動幫我整理器材。我這才明白,真誠是最管用的“教學方法”。
我常想起教育人類學家范梅南的論斷:教育的本質(zhì)是成年人與孩子相處的藝術(shù)。體育支教的深層價值,正在于通過運動這種世界性語言,在起跳與落地的循環(huán)中,書寫關(guān)于尊嚴、勇氣與希望的教育詩篇。當城市與山區(qū)的少年共享同樣的教育教學資源,這些跨越經(jīng)緯度的運動軌跡,終將在蒼穹下交織成完整的教育星空。支教的這段經(jīng)歷一定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,這段經(jīng)歷讓我褪去了學生氣,學會了吃苦,更懂得了責任。以前總覺得體育是為了個人榮譽,現(xiàn)在明白,能點燃別人對運動的熱愛,才是真正的價值。
(作者簡介:陳思良,中共預備黨員,西安體育學院本科2022級學生,2025年參加陜西省上半年體育支教,任綏德支教隊隊長,服務于陜西省榆林市綏德縣綏德師范附屬小學。曾獲“優(yōu)秀共青團員”“三好學生”“優(yōu)秀學生工作者”等榮譽,支教宣言是“躍動青春,育生命之光”。)